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攀 徐子渊
7月4日,潮新闻客户端刊发深度报道《喊“不跳不是人”的,是个什么人》一文,在短短几个小时内,被中国青年报、半月谈、上观、网易、腾讯等多家媒体转载,同时相关话题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,百度热搜榜第一,微博话题阅读人数达7800多万。
(资料图)
刊发这篇报道时,距离事件发生已时隔多天,为何依然引发网友持续关注和热议?
“怎么说得出口”“大爷白活这么大年纪!试想,如果跳楼者是这位大爷的亲人,这大爷也是这样吗?”“67岁了还这么不懂事,没有一点同理心”……评论区里,网友愤愤不平。即便当事人被行拘,受到了法律应有的处罚,但大家怒气仍在“飙升”。
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——虽然轻生者未必真是听到了沈某的怂恿才在天台上迈出了最后一步,但沈某冷眼旁观、漠视生命、怂恿刺激的言行,破坏了公序良俗,挑战了道德认知,触碰到人们心中的“逆鳞”。尊重他人生命不仅是法律的底线,人性的底线,也是整个社会的底线,因此,舆论汹汹,众怒难消。
网络视频截图
在微博评论区,陕西网友“阿金Aya”留言:谁还记得甘肃一女生也是被人怂恿跳楼的,消防都抓到他她手了……结果那个消防员抑郁了。这条留言得到3346条点赞。
这位网友说的这起事件发生于2018年,甘肃一女生意图跳楼自杀,消防队员明明已经抓住了女孩的一只手,可最终因他人怂恿刺激,女孩挣脱了消防员的手,跳楼身亡。消防员趴在高楼边撕心裂肺痛哭:“我明明抓住她了”。
短短留言为何能引发网友们的情感共鸣?因为面对轻生者,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挺身而出的“盖世英雄”,而不是躲在角落说风凉话的冷漠“看客”。
“10天行拘就够了吗?”“有没有办法让他在里面呆久一点?”对于沈某的处罚决定,也是网友们持续讨论的焦点。这不难理解,每个非法律专业人士,都会从个人阅历、情感认识等角度出发,对这起案件作出判断。其实,每一个舆论敏感的热点案件都一堂全社会参与的公开普法课,但这样的讨论一定要回归理性,才会催生出更多的反思,从而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一点。
“一定要‘人肉’出沈某!”,这句话在评论区里多次齐刷刷出现,在有的网友看来,沈某应当为自己的言行付出更大的代价。不过,更多网友表示,“‘人肉’搜索不可取。”
每每有热点事件发生,总能看见“人肉搜索”的影子。搜索发起者自诩为“道德的审判官”,为“正义”发声,利用网络给他人“上私刑”。被搜索出来的当事人除了承受网络上的口诛笔伐,现实生活中也受到了严重困扰,甚至祸及家人朋友。这种被异化的“人肉搜索”本质上是一种“以暴制暴”,并不可取。
时隔多日后潮新闻记者再赴现场,找到沈某家人、亲友、邻居,本意不是为了蹭热点,博流量,更不是为了“人肉”沈某,把他的个人信息暴露在公众面前,使其承受法律以外的代价,而是为了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真相,试图剖析会喊出这句话的“沈某们”的心理动因,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